科 研 方 向
始终坚持以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为学科特色,以提升现代战争和非军事医学救援中伤员的搜、救、治的整体水平为目标,形成了五个与军事医学紧密相关、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1、生物电磁图像检测、监测技术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物电阻抗成像的研究,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图像监护”的新理念。经过近20年的不懈探索,目前已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出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护样机,首先在人体实现了脑、腹部的功能成像,相关设备已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认证。研制出电阻抗乳腺癌检测仪、动态电阻抗扫描乳腺筛查仪,并分别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现已开展临床应用。该方向研究先后获国科金重点、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军队重点等多项课题资助。2008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组在重点课题结题时给予本研究的评价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电阻抗成像联合会执行主席英国伦敦大学David Holder教授评价课题组为生物电阻抗方向的研究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
|
|
董秀珍教授指导课题组研究 |
阻抗监护样机 |
图像监护结果 |
2、雷达式非接触生命探测技术研究:针对战争和突发灾害中的伤员探寻需求,率先提出“生物雷达”的概念,并在国内率先开始研究生物雷达技术,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雷达式生命探测仪和基于UWB的搜救雷达(SJ-3000),后者参加了“5.12”汶川地震救援工作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新研制的可伸缩“多目标、多方位生命探测雷达” (FKSJ-7000),目前国际上尚无同类设备报道。以上设备在全国应急救援、公安、消防、安全等多个部门得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得2013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方向研究相继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军队重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多项课题资助,目前主要研究生命体目标时空、生理和行为多信息融合探测的生物雷达技术。
|
|
新闻联播报道课题组 |
“5.12”地震后在北川县城进行搜救 |
3、军队卫生装备技术研究:军队卫生装备技术研究:主要开展高原制供氧新技术与新装备的研究,先后研发成功高原抗缺氧系列装备和医用大型制氧设备。其中,研制成功的“单兵高原增氧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军单兵抗缺氧装备的空白。2012年,研发成功“医用膜分离制氧机”,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是我国唯一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膜分离制氧机,也是唯一符合《国标》和《药典》要求的制氧机,是分子筛制氧机的更新换代产品,也成为了医院中心供氧和高原机动制供氧的首选,大大提升医院的用氧安全水平和医疗质量。2013年,相继被中央及地方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
|
|
胡主席高度关注高原增氧器 |
高原官兵佩戴增氧器巡逻 |
新型医用膜分离制氧机 |
4、医学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研究:针对平战时对医学影像信息获取及分析处理技术的需求,利用先进的临床及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小动物及人体水平上进行基于影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研究战伤信息的远程获取处理及计算机辅助手术救治技术,重点突破CT/ECT定量成像及优化、医学信息智能化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诊断、Micro-CT高分辨成像、荧光分子断层成像(FMT)、超高分辨荧光显微成像(STORM)、医学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已在计算机辅助诊断、手术计划与仿真系统、微型导航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临床应用成果。该方向研究先后获国科金重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军队重点、省重点等多项课题资助。
|
|
|
辅助外科手术、微型导航 |
系列计算机辅助检测治疗系统 |
大视野Micro-CT成像系统 |
5、医学康复与防护工程技术:针对战伤致残的有效康复和战场军事防护需求,研究激光、电磁医学康复与次声防护工程技术,解决伤员快速康复和次声防护问题。首先将非线性动力学用于神经编码研究,并用于神经损伤康复;首次采用脉冲电磁场治疗骨不连。研制成功“军训伤数码治疗仪”,为部队军训伤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训伤数码治疗仪 |
远程单兵移动生理检测系统 |
骨愈合治疗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