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 简 介 | 精品工程 | 新闻通知 | 政治工作 | 教学工作 | 科研工作 | 学科建设 | 人才培养 | 行政管理 | 学员风采 | 医工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精品工程>>精品工程>>正文

精品战略八年谈·卫装教研室“精品战略八年回顾”
2012-05-22 17:21  
    2000年成立之初,教研室仅有的一张办公桌是科飞厂淘汰的,仅有的一台电脑还是从教保处报废机器中拼凑出来的!一没课题,二没经费,更谈不上实验室建设!当时我们发牢骚说:“无釜可破,无舟可沉,空有志,事怎成?”。
    精品战略实施以来,樊校长号召每个四医大人要有“改天换地、战天斗地”的精神、“五加二、白加黑”的干劲,并吹响了“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冲锋号角,为学校的第四次腾飞扬帆远航。长路漫漫,上下求索。经过八年栉风沐雨的精品洗礼,教研室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现如今,我们实现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成果”的既定目标,人均科研经费逾百万!在新落成的生物医学工程综合实验楼,新建科研实验室面积近200平米,设备总值200余万元。
    值此精品建校八周年之际,我们回顾梳理具体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优势与劣势
    教研室成立时间短、家底儿薄,人员少、学缘结构不合理。论“医学”,我们比不过医院和基础部;论“工学”,我们比不过其他理工科院校。劣势如此突出,何谈发展?
    记得樊校长说过:“前后对于一个人而言,是自己所站的地方不同而已”。受此启发,换位思考后突然发现,我们在工程技术方面比其他部院系有优势,可以帮助他们用工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另外,我们处在医科大学,在“医工结合”上要比其他理工科院校强得多,也方便得多!由此看来,“优势和劣势,只是一个态度问题”,这正是樊校长学术“否定观”的最好诠释!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们变劣势为优势,坚持医工结合,目的就是要用工学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医学问题。和地方知名院校同类学科相比,我们了解一线战场的军事需求,容易得到军事课题的资助。“姓军”就是我们的优势,“医工结合”就是我们的特色。目前,我军刚刚完成第二代卫生装备的研发,才从“人拉肩扛”步入机械化时代,但距离信息化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部队急需的卫生装备还很多,在这个理、工、医多学科交叉领域,我们大有可为,有能力为实现我校全面建设添砖加瓦,有信心完成“从坐车到推车”的转变。
    二、基础与应用
    教研室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两条腿走路”的学科发展思路,樊校长于2008年所做的关于“发现与发明”的重要讲话发人深思。我们适时转变观念,制定了“双步竞奔”的发展规划。
    1、抓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技术储备,提升学术水平
    明确“为临床服务、为战场服务”的科研方向,以物理因子—低强度脉冲磁场的非热生物效应为切入点,评价其对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为新型卫生装备的研发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积极申请国家级基金,进入“国家队”;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在国际学术界赢得话语权。在基础研究方向,先后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课题的资助,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并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去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杨一鸿高级研究员慕名前来洽谈科研合作事宜。今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郭向东教授主动邀请罗二平教授一行前去访问,并初步达成了长效的科研合作协议。
    2、促应用研究,研发部队急需的卫生装备,增效益、保打赢
    以部队需求为牵引,瞄准训练场和战场,立足“短、平、快”项目,以“高原抗缺氧系列装备”和“训练伤检测与防治装备”为主要攻关方向,积极进行发明创造,大力研发新装备,提升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在应用研究方面,充分利用军、地产业政策,对具有应用前景的新产品和新成果进行技术转让、专利实施、合作研究等,使之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既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与军事效益,又可以反哺基础研究。此外,在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回到基础研究中来解决。这样一来,既可以改善基础研究的设施条件,又可以提高应用研究的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良性循环,使学科整体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教学与科研
    科研与教学是现代大学两项重要职能,二者具有统一的特征,若处理得好,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现实中教学与科研常常出现矛盾,甚至带来严重的问题。与科研相比,教学处于弱势地位,很容易受到科学研究的冲击。
    1、学历教育中,改革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为了适应军队卫生装备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在系党委的统一筹划下,拓展了医疗卫生装备和医学计量两个培养方向。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中体现科研,不断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践性。在科研中指导教学,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了解临床需求。让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研意识。同时建立学员课外科研课题立项制度,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课外科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创新的能力。譬如:课堂上,教员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结合部队的需求,提出问题,让学员分组讨论,并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出新的卫生装备来解决部队实际问题,让每小组提交设计方案,一起分析讨论其可行性,并为优秀者提供条件(资金、研发平台、技术指导)研发样机,鼓励发明与创新。此外,在学校全面实施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积极探索《军队卫生装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借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验,利用现有网络平台,鼓励学员课下自主学习,加大讨论和实训环节,并根据全军卫生装备检修联勤保障的要求和检修技术机构建设需要,更新课程资源、革新教学内容,使学员毕业后能开展研制、采购、使用、维修、计量等卫生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的工作。
    2、任职培训中,密切与基层部队的联系,促进教研相长
    教研室承担着全军机动卫勤分队卫生装备管理与技术干部轮训的任务,每年有来自全军各级卫生机构的800多人次参训。由于参训学员来自全军各个应急保障单位,深谙现有装备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全体教员主动与参训学员交朋友。以前在申请军事课题时,卫勤需求定位不准,经常出现无米下炊、闭门造车的情况,即使偶尔申请到了也是领导不重视、部队不需要的项目,换句话说就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在与参训学员交往过程中,密切与基层部队的联系,架起了和基层部队的“桥梁”,了解了部队的需求,打通了“院校——部队”的科研通道,修正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做到了有的放矢、教研相长。
    四、特色与创新
    作为军队卫生装备专业的研究与教学机构,只有坚持“姓军为战”的方向不动摇,学科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教研室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以未来战争对军事医学需求为导向,填补我军装备空白”的科研发展思路。“十五”以来,随着“台海”局势变化,西部高原“反恐维稳”凸显重要。青藏高原约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中印边界线长达1700公里,至今还有14.3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成为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方向。
    针对高原病防护装备的研究,我国目前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分子筛制氧、氧气瓶灌装的水平,高效分子筛材料一般需要从国外进口,而且制氧机高原环境适应性差。欧美发达国家材料及技术先进,但由于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原因,没有专门的高原病防护装备研究机构,文献资料很少,就现有仪器设备而言和我国处于同一水平。我们作为全军唯一的卫生装备教研室,地处西北战区,青藏高原就是我们天然的实验室,得天独厚,国外无法比拟,这就是我们的特色。
    为了尽快将独有的特色变成优势、形成战斗力,我们积极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先后多次到高原,走基层、上哨卡,了解了高原部队卫生装备配备现状,并与西藏军区总医院、新疆军区高山病研究所、边防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2003年“非典”期间,我们到南疆三十里营房医疗站调研。调研期间,恰逢新疆军区某部急进海拔3700米高原驻训。座谈时,我们了解到部队官兵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高达75%,严重影响了部队训练科目的实施和战斗力的生成,他们对高原病防护装备的需求极为迫切!在官兵们辛劳与无私奉献的感召下,在官兵们遭受缺氧折磨而期盼的眼神中,我们将科研方向凝练为——高原抗缺氧新技术及新装备的研究。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外抗缺氧的主要方法就是制氧。但由于制氧工艺复杂、携带不方便、使用时间短,在应急情况下,根本无法满足大部队急进高原作战的需求。传统的制氧方法是通过提高氧气的体积百分比来提高氧分压,我们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变制氧为增氧,通过提高空气总压强,来提高氧分压。“四年磨一剑”,世界首台单兵抗缺氧装备—“单兵高原增氧器”在质疑与否定中研制成功.该仪器体积小、重量轻、连续工作时间长、环境适应性强,特别适合单兵携行,抗缺氧效果显著。先后获得4项国家专利,并连续获得了2007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经有20000多台“单兵高原增氧器”配发到了高原部队。2006年底,四总部联合工作组到高原部队调查后,评价“单兵高原增氧器”:“改变了高原官兵生存环境,改善了高原官兵生活质量,提高了高原官兵作战能力”。2007年,建军80周年之际,被军事博物馆作为“国防建设标志性成果”永久收藏(卫生部至今只有三项);2008年,在应对西藏“3.14”事件中, 单兵高原增氧器接受了实战的检验。由于情况非常紧急,总部领导紧急给基金高原官兵调拨了5000台“单兵高原增氧器”。官兵统一佩戴“单兵高原增氧器”提前到达任务区完成集结, 并迅速形成了战斗力, 圆满完成了应急处突任务, 受到了军委领导的表彰。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中,为了克服高原缺氧的影响,总后卫生部紧急从成都军区调拨了一批“单兵高原增氧器”配发到了抗震救灾一线,有力地保障了急进高原救灾官兵的作业效能。
    针对高原病防护装备品种单一、不成系列的现状,我们在“增氧”的基础上发明了“膜法富氧”新技术,并研发出“单兵制氧器”、“车载氧气机”、“营房帐篷弥散式富阳装置”等高原抗缺氧系列装备,形成“单兵急进高原作业→乘车机动→野外驻地宿营”的“无缝隙”战时抗缺氧装备链,保障提高急进高原官兵的作业效能,使部队“上得去、站得稳、打得赢”!此外,针对高原哨卡官兵饮用水补给难题,发明了不依赖地表水源的“膜法空气制水”新技术,创造了低湿度环境下空气制水的新方法,并研发出有空气就能制水的“空气制水机”,还可用于沙漠、海岛等特殊环境。以上装备均属世界首创!
    根植沃土花竞放,风劲帆满好行舟!在校党委的英明决策下,在“精品战略”的正确指引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为军服务”大舞台上争当主角,特色突破、双步竞奔,精益求精、创新不止!共同的追求、融洽的氛围、和谐的发展,让教研室成为教员自身成长的沃土,我们一起努力着、研究着、反思着,前进着、坚守着、也收获着……成绩在不断取得,然而我们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今后,力争从总部为四医大多拿“金杯”,在基层为四医大树好“口碑”,为实现学校的再次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闭窗口

 

 管理员登录 | 返回首页 | 网站地图 
 

bat365bet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Zhanggp@fmmu.edu.cn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