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精品战略自2004年4月24日正式启动以来,医学电子工程教研室以积极、主动、认真地态度投身其中,经历不断学习和不断转变的八年探索与求真之路,教研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一、实施精品战略,教研室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谋精品学科,凝聚学术方向
生物医学工程在我校是一个小学科,底子薄,基础差,时间短,建系之初甚至家电维修也是一项工作。科研工作更是从零起步,教研室早期的思路是跟踪、模仿和改进。虽然有一些小的课题,也得到了二等或三等奖,但是整体上科研方向分散,规模小,层次低,在学术界无声无影。
学校精品战略实施以来,在教研室老教授带领下,教研室领导和全体教员重新审视教研室的学术发展方向,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面向医学临床需求,谋求用工程学知识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最终确立了电阻抗成像及相关研究这一医工交叉方向为教研室的主攻方向,集中几乎全部教员和研究生重点攻关。学科方向的凝聚,带动了教研室科研工作的全面进步,八年来,教研室实现了科研项目上的跨越式发展。国家级重点项目全面丰收,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尤其是董秀珍教授牵头负责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慢病筛查和监测新设备研发)预算总经费达1.05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实现了项目负责人以点带面的突破,共7人次获得8项,学术骨干几乎人人拥有。在主攻学术方向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不忘我校的军队特色,用创新成果为军服务,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获得1项军队重大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4项军队重点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2项军队重点项目中的3个课题。科研经费与前8年相比增长超过10倍,为科研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经费的保障。
(二)走复合型路,提升学术地位
立足医工交叉特色,针对人员有限、基础薄弱的问题,教研室不等不靠,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在自身创新学术思想的带领下,谋求与其他高校联合,与本校临床教研室联合,与企业联合,走复合型之路,看似让出了一部分项目,但是从学科发展来看,是快速扩张的捷径。教研室的几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和军队的重大重点项目都是这种联合策略的硕果。而且,通过与企业的横向合作的不断深入,电阻抗成像相关成果已经获得1项医疗器械注册证,还有2项正在申报,是我院“品牌医工”的拳头产品。
与此同时,教研室的学术地位不断提升。董秀珍教授担任了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在电阻抗成像研究领域,四医大是国内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在国际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形成了动态图像监护的四医大特色,并与多个重要的研究小组建立了长期的联系。
(三)瞄精尖成果,收获累累硕果
医工专业的特色在于不仅要重发现,也要重发明,在学科发展上实现双步竞奔。近八年来,以精尖成果为目标,全体教员和研究生瞄准国际前沿,实现了教研室SCI和EI收录论文的大幅度增长,发表SCI收录论文21篇,EI收录论文42篇。这些论文的发表对学科发展和学术地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国际电阻抗成像研究领域,四医大小组已成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在动态图像监护、乳腺癌早期筛查技术和生物介电特性测量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八年来,教研室在国家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共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另外还新申请了18项专利。其中一项专利获得了2010年国家专利优秀奖。值得一提的是,电阻抗动态图像监护及电阻抗扫描成像相关技术专利已授权生产企业进行产品转化,获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高水平的科研,带来了高等级的科研奖励。2009年,教研室取得了陕西省科技一等奖的零的突破,这也是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历史上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省级一等奖。
(四)育精英人才,打造创新团队
实施精品战略,要靠精英人才的努力工作。高水平科研和成果为教研室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八年来,共有5人次获得学校的各项人才资助计划,并有5人次获得学院的青年人才资助计划。目前,除2名老教授外,军人干部全部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教研在教研室全体教员中的比例超过50%。形成了以董秀珍教授为带头人的老中青结合的创新科研团队。
(五)抓教育国际化,促进教学发展
精品战略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科研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进步。以“精品课教员”为目标,全体教员积极参与,目前已有4人获得学校精品课教员,全面促进了教研室教学的发展。
同时,教研室狠抓教育国际化,《数字信号处理》课程选用了国际权威教材的中译本为本科生授课教材,其他课程也选用了最新版的教材。并加大英语专业词汇和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比重,让学员能学到国际水平的知识和创新的知识。为适应和扩大学科影响力,已建设完成学科专业网站和1门网络课程。
(六)主动作为,展示精品成绩
八年来,教研室参加9类20人次的精品活动。其中,“精品讲座”5人次,“精良设备谈”4人次,“精品学科”1人次,“精研名科”1人次,“精尖成果”1人次,“精读名品”1人次,“博士论坛”2人次,“精优课题”1人次,“精品课教员”4人次。涉及全部相关精品系列项目。
二、体会
以上丰硕成果的取得不是偶然的,是我们以精品战略为指导,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的结果,具体表现在:
(一)老中青结合的学术团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才是第一决定因素。在“学精品、育精英”的思想指引下,我们充分发挥人才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做用,注重人才建设,在教研室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在一级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学会副理事长董秀珍教授带领下,一方面突出强化教研室现有人员的培养,搭梯子、压担子,放手青年人才拼搏,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与土壤,使年青人迅速成长起来;另一方面注重人才队伍的新陈代谢,更新人才队伍结构,先后将教研室培养的季振宇、徐灿华等优秀博士研究生补充到人才队伍中,从而形成了目前由董教授为核心、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中青年研究生导师及5名青年教员共同构成的老中青结合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的互相补充和通力协作,在本学科领域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力,为学科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发明与发现并重促进科研可持续发展
有了良好的人才队伍,还要有正确的科研方向才能保障学科的长远发展。依据“精品战略”思想,在教研室原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教研室人员统一思想,凝练方向,最终明确了向学科前沿技术领域冲锋,走“发明与发现并重”的整体发展思路,以生物电磁功能成像为重点攻关方向,走特色创新之路。在学科十余年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图像监护”与“重大疾病早期筛查”的新理念与新思路,从而突破传统,走出特色,并迅速确立了国内、国际的学术地位,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精尖成果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
有了人才队伍基础,在良好的科研基础与正确的科研方向指引下,创“精尖成果”,解决军队与人民迫切需求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团队成员克服困难、努力攻关,在国外技术保密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建立了国内首创、技术指标国际领先的乳腺电阻抗扫描成像仪,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并为我系获得首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我系“一等奖”0的突破。同时还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一项。通过自主攻关与科研创新,我们还建立了主要性能国际领先的“脑电阻抗断层成像图像监护系统”和“磁感应断层成像系统”。这些成果也正在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开发。
回顾精品战略实施八年来教研室的发展,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经过8年的精品战略建设,教研室学科水平和学科地位显著提升,在国际上出声显影。放眼未来,我们要牢牢坚持精品战略不动摇,通过教育国际化和阳光治校,带动学科更进一步的发展,为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而奋斗。